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,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

来源: 花镇情感网  2018-07-18 阅读数:1608

“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。缘督以为经”,这是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》第一段的内容,讲的是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决问题,对于别人的诋毁,要保持不愤恨,这起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。试问一下,有多少人真正听得进去道理呢?单纯讲道理的人并不能够把道理讲好、讲清楚,而听道理的人也会加入自己的想法。从本质上来说,任何道理都只不过是用来显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。愤恨的近义词有恼恨、愤怒、憎恶等,愤恨的反义词则是喜爱。

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,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

我们只要跟孩子做一样的事情,就能够慢慢找到感觉。当儿子哭的时候,我会观察他的呼吸。如果他开始大吼,我就跟他一起大吼,哪怕只把嘴张开,两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。他体会到自己受到某种同频共振的“加持”。一个孩子,他可以在与另外一个频率共振的过程当中,体会到“我不孤单”,当他体会到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安全感时,就不会再生气,因为有一个人和他同呼吸共命运。

许多时候,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无法讲道理的时候,告诉他愤恨的近义词跟愤恨的反义词,请记住孔子所说的“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”。把自己做事的节奏、说话的节奏、呼吸的节奏,甚至哭泣的节奏都调整为和那个人一样,你们自然而然就能够顺畅沟通。回曰:“敢问心斋。”仲尼曰:“若一志,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。虚者,心斋也。”

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,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

让我们再看看这段话,它很高级,不仅显示出孔子很高级,也显示出庄子很高级。在这个故事里,孔子不断地让颜回去做内在的“去我”,也显示出庄子对这种智慧的极大推崇。一个人怀揣着“我是为你好”“我是对的”等想法,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“我是对的”这样的念头,就形成了所谓“我执”;当他觉得“我比你聪明,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”的时候,就形成了“我慢”。

不管你如何包装,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、朴素,都是很难做到的。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,是掩盖不了的。它就像一种“力”,而“力”必定也会存在一种“反作用力”。当你暗暗地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别人的时候,就会被别人暗暗地用他所拥有的执着和傲慢反击回来,你就会受到伤害。其实,我们认真想想,谁又不是拥有自我骄傲而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呢?

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,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

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两种:一种人直接表露骄傲,另一种人装作很认同你,但其实还是很骄傲。这就是人性,只有两种,没有其他。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面对的人也是这样的时候,对于别人不认同你这件事,有什么好生气的呢?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。庄子的可爱之处就是,他从来不批判人性的恶,知道这就是常态,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。

推荐导师
李秋菊 婚姻家庭督导私教
李秋菊
团队心理咨询督导师
婚姻修复
情感提升
脱单
4.7
收到4341感谢
立即微信咨询
蔡惠生 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
蔡惠生
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
婚姻修复
关系维护
内在提升
4.7
收到2796感谢
立即微信咨询
30759

情感分析 婚姻家庭私教 在线课堂 注册会员

关于我们 网站导航

©花镇情感网 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
反馈留言 | 联系客服

备案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6号

粤ICP备16060296号

http://wap.huazhen2008.com/home